錢江摩托:一個意大利驕傲的中國救贖 (4)
簡介: 此前其名不揚的錢江摩托的地中海歷險之旅:做世界頂級摩托車制造商的新東家,并立志成為本田和哈 ...
“當時的情況就像是一張白紙,但我們認為這樣的做法很有創(chuàng)意,于是全力支持!惫鶘|劭告訴《環(huán)球企業(yè)家》。邁克爾幫助錢江規(guī)劃設計和改進產品,以generic品牌在歐洲進行試銷,錢江給予經銷商高于其他競爭對手高達10%的返利,結果取得了巨大成功,generic品牌當年的單一品類銷量就多達兩萬臺。
在并購貝納利成功之后,郭把有著精湛制造工藝的貝納利整車空運回國,或許是為了刺激自己和工人們,他將這些個性彪悍的貝納利摩托和錢江原來的產品一并擺在展廳,與其一墻之隔的就是燈火通明的錢江摩托總裝配線。
技術苦行者
身居其中,那些來錢江參觀的外國人起初會覺得,彈丸之地的浙江溫嶺僅是一個制造業(yè)基地而已,難以與東京、米蘭這樣的研發(fā)設計之都比肩。但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只要假以時日,中國人在機械制造方面的低成本能力將會在設計領域重現(xiàn)――中國人保持著令人吃驚的學習能力,他們通常能夠高質量完成設計任務,在并購貝納利短短的兩年之后,一個新車型就由原來的1億歐元開發(fā)費用降低為6000萬元人民幣,所用時間僅僅是意大利的2/5。
生產線工人的上班時間一般為早上七點,而對于設計和研發(fā)部門而言,工作最高潮時段則是在下午三點鐘以后。通常在這個時候,貝納利的工程師們會打來視頻電話,意大利的設計天才們與勤勉刻苦的中國工程師一起進行在一般人看來繁瑣枯燥的技術對話,但他們往往樂在其中。為了更好的交流,錢江為工程師們專職配備了翻譯團隊,而越來越多的工程師也開始自覺學習英語和意大利語,因為那些技術好,語言好的工程師將會被公司優(yōu)先選拔派駐意大利。
似乎只有懂技術的人才在錢江才有最好的發(fā)展前景。郭東劭的另一個身份是總工程師,這位34歲的高級管理者擁有專利多達45項。在公司內部,郭被視為董事長林華中的繼承者和接班人!斑@是林考察十余年的結果。”一位接近林的錢江高管告訴記者。16年前,郭還僅僅是錢江焊接分廠裝配車間里的一名不起眼的模具技工,當時的他就以癡迷于研發(fā)和實干而著稱,很快嶄露頭角被提拔為車間副主任。恰好這個時候,林華中決定摒棄以往拷貝模仿日系摩托車技術的發(fā)展模式,著手開發(fā)擁有自主產權的摩托車零部件,這一與業(yè)界相異的舉動招來不少反對者,但郭一直是林的支持者,隨后他被林安排負責曲軸連桿和化油器新廠的籌建工作,兩者都是摩托車最核心、最復雜的部件之一。郭因為很好地完成了這兩項關鍵性技術而深受林的器重。
但由于研發(fā)能力有限和國外對技術轉移的封鎖,錢江不得不開始將眼光投向國外,選擇與奧地利avl公司、法國現(xiàn)代設計公司這類專業(yè)的獨立機構聯(lián)合開發(fā)。前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專業(yè)公司,以發(fā)動機研究,以及發(fā)動機測試設備生產而聞名于世;后者則與雷諾、雪鐵龍集團有著數(shù)十年的合作。郭在當時超越了一般的研發(fā)思路,展示了其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一面,他依靠意大利和法國設計創(chuàng)意和理念來培訓和教育自己的設計團隊,并力主由國內研發(fā)團隊力主后續(xù)工作。這種混合雜交型的做法讓錢江的能力得以追趕和趕超摩托車趨勢和潮流,同時也極大地壓縮了成本和時間。
本田摩托是錢江學習的第一個榜樣,這家由本田宗一郎創(chuàng)立的摩托車公司一直以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品可靠性聞名于世。為了解決噪音大、振動加劇甚至最終損壞車輛的技術性難題,錢江在財務拮據的情況下亦投入了數(shù)千輛嶄新的摩托車進行長年累月的測試,并使得從原材料、加工設計到工藝改進等幾乎所有基礎性研發(fā)都變?yōu)橛勺约簛碇鲗гO計,F(xiàn)在,在電噴發(fā)動機領域,錢江已經掌握了世界上惟一能夠跨越缸內直噴和缸外噴射兩大系統(tǒng)的fai電噴新技術。而此前本田、雅馬哈和鈴木在投入巨資研發(fā)后,都曾宣稱此項技術不可能在中小排量量產的摩托車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