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M與摩托車的不解之緣
奧地利并不大,而且在國內(nèi)的名氣也遠不及它的鄰居━━德國。但是隨著KTM在世界賽事中的輝煌表現(xiàn),也讓國內(nèi)摩托車玩家逐漸了解了奧地利。這個來自于奧地利的摩托車品牌的強項是越野摩托,其越野摩托性能卓越,在多次越野賽事上斬獲過大獎。KTM的雄心不僅僅滿足于其在越野摩托車領域的驕人成績,近年來開始涉足一般街道摩托車和跑車的制造。從最早的一家維修車間到如今的高端車輛制造商,KTM已走過80年的路程,這次我們將帶您了解這個“小屌絲”到“高富帥”的蛻變過程。
KTM的建立
現(xiàn)在的KTM全稱KTM Sportmotorcycle AG,是來自奧地利的一家生產(chǎn)摩托車、自行車、助力車的綜合型制造商。其在越野摩托領域擁有其他廠家難以企及的成就,達喀爾拉力賽上常常會有前五名選手都是駕駛KTM的戰(zhàn)車的壯觀景象出現(xiàn)。07年的達喀爾上就有兩支贊助商車隊,一支是大家熟悉的REPSOL KTM當家車手科馬,另一支是一個法國贊助KTM車隊GAULOISES.KTM車隊。其他也有很多草根車手選擇KTM賽車,可以看出KTM在越野上的性能被大家廣為推崇。但KTM起家時并非摩托車制造廠商,那么它是如何與摩托車結下不解之緣的呢?
1934年,工程師漢斯•特魯肯波爾茲(Hons Trunkenpolz)在奧地利北部叫做馬迪霍芬(Mattighofen)的城鎮(zhèn)創(chuàng)建了一個金工工廠,并將店名命名為馬迪霍芬特魯肯波爾茲汽車(Kraftfahrzeuge Trunkenpolz Mattighofen),簡稱KTM。公司最初專營金屬加工,但一直以來業(yè)績并不理想,三年后漢斯決定開始銷售DKW摩托車,雖然這個品牌在現(xiàn)在很少有人知曉,但在上個世紀20年代DKW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制造商,同時也成為世界上占據(jù)領先地位的發(fā)動機制造商,而其“后代”比它走的更遠━━奧迪。
通過良好的經(jīng)營狀況,漢斯特魯肯波爾茲慢慢擴大了他的維修間,不久就成為了奧地利北部最大的汽車和摩托車維修間。二戰(zhàn)之后,漢斯構建了自主生產(chǎn)摩托車的藍圖。
初入江湖,大顯身手
1951年,經(jīng)歷了多年銷售和學習的積累,公司決定設計一款自主品牌的摩托車,兩年后,第一輛KTM R100原型車問世,其排量為98mL,經(jīng)過調(diào)試和檢測,其參加了同年的第五屆Gaisberg摩托車賽事,并取得了前三名氣優(yōu)異成績。這也是KTM首次參加比賽。
三年后,R100摩托車生產(chǎn)線建立。當時,R100幾乎所有的零件都是在這間屋子里生產(chǎn)的,只有發(fā)動機由奧地利甘斯基爾申(Gunskirchen)的著名發(fā)動機廠Rotax提供。說是生產(chǎn)線,但其實當時公司只有20名員工,所以每天可生產(chǎn)的摩托車數(shù)量最多也不超過四臺。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就以這樣的制造速度,KTM竟然在同年就打破了交付1000臺摩托車的大關。并且,R100旗開得勝,還贏得了奧地利國家錦標賽125量級的冠軍。
這是個很好的開始,也正是因為其初入江湖便大顯身手,1955年,一位名叫恩斯特克朗列夫(Ermst Kronreif)的商人看中了KTM的廣大前景,收購了其大量股份并成為了公司大股東之一,自此公司易名為Kronreif Trunkenpolz Mattighofen,有趣的是,首字簡稱仍為KTM。1956年,KTM首度加入國際六天比賽,而駕駛它的車手Egon Dornauer憑借優(yōu)秀的表現(xiàn)在比賽中奪得了金牌。緊接著,在1957年,KTM擴大了自己的業(yè)務,包括制造競賽類的摩托車Trophy 125和踏板車Mirabel。這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認識的KTM,還真是有著不小的差別。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一位叫做Erwin Lechner的賽手駕駛著Rudolf Apfelbeck(在某些地方也寫做Ludwig Apfelbeck)設計的新型KTM賽車在越野道路比賽中大放異彩。不過好景不長,在經(jīng)營中剛剛有了起色的KTM卻面臨著變故。1960年,因斯特克朗列夫,也就是剛剛加入KTM的商人便去世了,自此之后,公司更名為kraftroder Trunkenpolz Mattighofen。禍不單行的是,1962年創(chuàng)始人同時也是主設計師的漢斯特魯肯波爾茲也因心臟病突發(fā)撒手人寰。此后由他的兒子埃里希特魯肯波爾茲(Erich Trunkenpolz)開始擔任其老爸的職位,當時KTM員工約有180人,營業(yè)額約有350萬。埃里希特魯肯波爾茲想在其基礎上開啟KTM的一片全新天空,實際上他確實做到了。1963年,公司開始Comet系列摩托車。
言歸正傳,兩年之后的1966年,KTM僅用三年的時間便完成了一萬輛Comet系列摩托車的制造,并在瑞典舉辦的國際六天比賽中斬獲了三枚金牌,這也直接印證了KTM摩托車的優(yōu)秀。此點也逐漸被其它國家所認同;1968年,一名叫做John Penton的美國進口商人看上了KTM的車子,就將其引入到美國,而這批車的名字就以Penton命名。
近20年的輝煌
1970年對KTM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KTM擁有了自主的發(fā)動機技術,在此之前,很多越野車所使用的發(fā)動機都來自Sachs。對,你沒看錯,我當初也以為看錯了,但確實是現(xiàn)在著名的減震器廠商Sachs。KTM不光是擁有了自己的發(fā)動機技術,新研發(fā)的250mL排量越野摩托車也在車手Manfred Klerr的策騎下奪得了奧地利國家錦標賽的冠軍。1971年,隨著公司事業(yè)的蒸蒸日上,KTM繼續(xù)擴大著自己的業(yè)務,當時員工人數(shù)已經(jīng)由最初的20人壯大到了400人。
接下來,在1973年KTM250系列產(chǎn)品Cross和大名鼎鼎的Enduro面世,奧地利隊成功的刷新了世界錦標賽的得分紀錄并為KTM贏得了大獎賽的冠軍。1974年,KTM在摩托車的發(fā)展上已經(jīng)頗有建樹,建廠40年來,KTM已在市場上推出了不少于42種型號的摩托車型,也就是說平均每年都有不止一臺的新車被推出,在那個年代,能達到這樣的水平,算是很成功的一件事了。而他們并沒有停止腳步,在同年又推出了新的類自行車摩托Hobby.Ⅲ。更讓KTM為之驕傲的是俄國車手Gennadij Moiseev在74年駕駛KTM 250mL的戰(zhàn)車贏得了Motocross世界越野冠軍頭銜。次年,Gennadij Moiseev成功捍衛(wèi)了自己的位置,再次駕駛KTM戰(zhàn)車贏得了第二個250量級的Motocross世界越野比賽的冠軍。雖然其它比賽的冠軍相對世界級的有點小,Alessonndro Gritti拿到了同年的歐洲耐力賽冠軍,Sigi Lerner成為了Motocross奧地利越野比賽的冠軍。并且,KTM還發(fā)布了道路版的Comet Gronnd Prix 125 RS。可以說,1975年是KTM收獲頗豐的一年。
時間繼續(xù)前行到了1978年,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一年;KTM第一個子公司在美國俄亥俄州成立,其當年的國際業(yè)務占到了總營業(yè)額的72%。這意味著KTM已經(jīng)聲名在外,走向世界了!錦上添花的是,Gennadij Moiseev第三次駕駛250量級KTM戰(zhàn)車贏得了Motocross世界越野冠軍頭銜。就這樣,KTM在數(shù)不盡的榮耀中度過了七十年代這段寫滿了KTM輝煌的歲月。雖然,這個年代的它和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KTM還是有天壤之別。
在八十年代,車手Heinz Kinigodner 和Trampas Parker共同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KTM的傳奇━━三個Motocross世界冠軍頭銜。進入1980年,公司又一次改名為KTM Motor-Fohrzeugbou KTM,并將重心放到了開發(fā)競技摩托車的方向,這也許跟KTM在之前獲得眾多比賽獎項有很大關系,公司將重點主要放在降低車體重量和改善操控上。
1981年,KTM共有700名員工。經(jīng)歷了五年的研發(fā)和測試,裝載著KTM自主研發(fā)的水冷125ml排量發(fā)動機的越野摩托車問世了,在當年KTM公司76%的產(chǎn)品被出口到了13個不同的國家銷售,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勢頭。緊接著,KTM又把這項水冷技術應用到了四沖程發(fā)動機的研發(fā)上,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成功將其移植到了新的發(fā)動機上,他們也是該領域的先驅(qū)者、市場上的第一供應商。也正是在1982年,KTM還研發(fā)出了新型的后減震ProLever,并將其用在了大多數(shù)新車上。
之后KTM又開始著手研究散熱裝置,1984年,他們將自己生產(chǎn)的散熱裝置對外銷售,第一筆訂單來自于奧地利軍方,而后面也不乏KTM的競爭對手,鈴木便是其中一家,同年,奧地利越野賽手Heinz Kinigadner駕駛KTM奪得了Motocross世界越野錦標賽250量級的冠軍。
1985年,KTM完成了十臺發(fā)動機的生產(chǎn),這臺發(fā)動機排量為500ml,利用水冷方式,單缸四行程能輸出超過37kw(50bhp)的最大功率,就算放到現(xiàn)在來看,這依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Heinz Kinigadner也成功捍衛(wèi)了自己在Motocross世界錦標賽的地位。
鮮為人知的是,KTM是第一家將碟剎系統(tǒng)用在摩托車上的,就好像我們現(xiàn)在把安全帶歸功于沃爾沃最初的想法一樣,KTM是碟剎系統(tǒng)的鼻祖。1986年,KTM將碟剎用到了越野摩托比賽中,并在意大利舉辦的國際六天賽中大顯身手,KTM車組包攬了所有組別的金牌。
1987年,KTM的單缸水冷四種程OHC發(fā)動機開始正式量產(chǎn)。此時的KTM已經(jīng)完成了近100000臺散熱裝置和937600自行車的制造,12600臺輕便摩托車的制造和10600臺摩托車,可謂“功勛卓著”。
0 頂一下 | 對KTM與摩托車的不解之緣發(fā)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