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喬——踏板車之父的由來
比亞喬摩托
追溯踏板車的文化起源,要從1938年說起,當時世界大戰(zhàn)給比亞喬公司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瑞納爾多•比亞喬也在同年去世,他的兩個兒子繼承了公司。當時的比亞喬幾乎成了一片廢墟,繼承公司的兩兄弟在公司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阿曼多負責費納爾的工廠,主攻飛機和鐵路設備。恩瑞科負責比薩和龐特德拉的工廠,面對滿目瘡痍的意大利,他另有一番抱負:生產(chǎn)一種簡單可靠、經(jīng)濟耐用的交通工具,以此幫助意大利普通人實現(xiàn)摩托化,這種交通工具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恩瑞科本人不是一個摩托車手,但他想發(fā)明的車子卻是一種介于摩托車和汽車之間的車輛,即踏板車。
為了完成他偉大的抱負,他和天才航空設計師科拉蒂諾•阿斯卡尼歐(Corradino D’Ascanio)合作,設計一種必須讓女士容易駕駛,過水坑時,它不會濺濕騎手,不能弄臟衣服,有空間放備用胎,必須輕便、易操控、易騎行等特點的新型踏板車。
科拉蒂諾•阿斯卡尼歐研究出一項簡單有效的方法,用鐵制殼體作為車架,既可安裝發(fā)動機,也能滿足上述要求。單臂前懸掛類似飛機起落架,使得前輪拆卸易如反掌,發(fā)動機與主動輪直接相聯(lián),一改傳統(tǒng)摩托車腳踏控制方式,變速控制安裝在右手把上。不到5個月時間,比亞喬公司就把這種裝配二沖程發(fā)動機的踏板車從圖紙變成了實物。1946年4月,第一輛踏板車原型車下線,直接推向市場。因其發(fā)動機的嗡嗡聲及尾部像黃蜂,所以取名Vespa(意大利語:黃蜂)。
Vespa的上市,馬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特別是1952年由美國影星格里高利•派克和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羅馬假日》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熱播,大量出現(xiàn)了由格里高利扮演的記者用Vespa載著赫本扮演的公主暢游羅馬城的場面。美麗的愛情故事和優(yōu)雅的羅馬風情令無數(shù)男女老少神魂顛倒,Vespa也因此而名聲大起。許多人愛上了《羅馬假日》,也愛上了Vespa。Vespa也因此熱銷于世界各地,比亞喬開啟了摩托車的另一種文化——踏板文化,比亞喬的踏板車被消費者當作一種時尚文化在欣賞,成為追求時尚、崇尚自由的西方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從普通大眾到體育明星都將能擁有一輛Vespa而當作一種榮耀。比亞喬借助于Vespa成功而迅速成長起來,十年間,比亞喬在意大利擁有4000多個銷售網(wǎng)點,在意大利之外的歐洲則達到8000多個網(wǎng)點,世界其他地區(qū)已發(fā)展了2000多個網(wǎng)點。在全球114個國家,Vespa成了最暢銷的踏板車,并且在比利時、巴西、法國、德國、印度、英國和西班牙還建有比亞喬公司授權的分公司。時至今日,Vespa的消費者已經(jīng)超過了2500萬,分布在全球124個國家。
把比亞喬推向全球巔峰的不僅僅是幾千萬的銷量,還有另外一種因素存在,那就是文化。Vespa的定位是基于追求時尚、自由的年輕一代,這一代人最為顯著的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表現(xiàn)自我的愿望強烈。Vespa輕便、快捷的特性與他們的個性需求一拍即合,派對、出游、賽車,他們所有的生活都離不開Vespa。Vespa不僅僅是實現(xiàn)他們愿望的一種工具,更像是他們生活的一個部分,就像近視離不開眼鏡,人離不開衣服一樣,年輕人對Vespa變成了一種情感上的依賴。也正是因為這種依賴,全球的Vespa車迷自發(fā)組織了許許多多比亞喬俱樂部,在俱樂部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向世界傳播比亞喬,才讓比亞喬踏板之父的形象真正在全球消費者心目中確立。后來踏板車發(fā)展異常迅速,任何一種新車型一被開發(fā)出來馬上就被其它商家仿制,但是無論模仿的如何相像,與比亞喬新品相對比,那些只是一堆堆冷冰冰的部件組建起來的機器,永遠達不到比亞喬在踏板車上融入的文化韻味。
1965年正處于事業(yè)頂峰的恩瑞科•比亞喬突然逝世,繼任者是他的女婿Umberto Agnelli,但是新產(chǎn)品的研發(fā)并未因恩瑞科•比亞喬的逝世而停止。在相繼收購一批歐洲老牌摩托車企業(yè)之后,比亞喬的研發(fā)水平在世界難逢敵手。技術的進步也推動了款式的更新,Quartz、Zip、fly、Skipper、Hexagon、mp3等車型的推出,在市場上引起相當大的波瀾。
比亞喬,不僅僅是一輛機車,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和優(yōu)雅,一種浪潮在世界席卷,世界踏板車之父的美譽無人能與之媲美。
0 頂一下 | 對比亞喬——踏板車之父的由來發(fā)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