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行五年后羊城摩的死灰復燃 (1)
2007年1月1日起,廣州市區(qū)全面禁摩。至今5年多來,雖然廣州摩的已經(jīng)盛況不再,但在部分人流集中地點,非法摩的又有了死灰復燃的趨勢。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訪廣州多處地點,均能見到摩的身影。
在人口龐大的廣州城,摩的這項營生雖已被定性為非法行為,但仍然頑強地生存著,養(yǎng)活了數(shù)以千計的人口。
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客觀存在的市場需求,違法成本的低廉,再加上執(zhí)法打擊難度較大,成為廣州城區(qū)摩的死灰復燃的主要原因。
載客電動車定點攬客
“搭車不?去哪里?”一出廣州市海珠區(qū)鷺江、客村等地鐵站,一群開著電動車的拉客仔就圍了上來,熱情問詢。市民們要么視而不見匆匆走過,要么停下來詢問一番。這已經(jīng)成了海珠區(qū)客村附近一帶司空見慣的場景。
今年25歲的小劉就是其中一員。兩年前,他與妻子一起來廣州打拼,他開摩的,妻子打散工。他一般只在濱江東路開,一個月大概能掙兩千塊。
“在廣州月薪一兩千元的工作很容易找,但比不上開摩的自由,有輛車就是老板,想跑就跑,不想跑可以不跑,小心點不被抓到就好!毙⒄f。
小劉說,他的載客路段人流量較少,所以掙的錢不算多。在客流量比較大的地方,一般每月能掙到三四千元。但掙得越多,風險也就越大:在客流量較大的地鐵站、公交車站,檢查會比較嚴。
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在地鐵口、商城門口和公交站牌附近,成為摩的的主要攬客地點。這些地方的“摩的”以電動車為主,只有少量摩托車,均無牌照,車上裝有遮陽遮雨蓬,方便乘坐,這些五彩斑斕的遮蓬成為摩的最顯著的標志。
摩的師傅年齡從二三十歲到四五十歲不等,有廣東本地人,也有外地務工人員,甚至還有少量女司機。他們大多是攜家?guī)Э趤韽V州謀生。為了招攬乘客,大多數(shù)摩的師傅都異常熱情,面對經(jīng)過的路人,他們“靚仔”、“靚女”喊個不停。
摩的師傅的工作時間不固定,但差不多與正常的上下班時間一樣!霸缟7時過來,11時半就可以回去了,下午2時開始,6時結(jié)束!
在這些固定的搭客地點,摩的師傅們多為老鄉(xiāng),基本都相互認識,而且有自己的“地盤”和熟悉的路段,載客范圍都比較固定。哪個路段人多,被抓到的幾率小,他們一清二楚。
在鷺江地鐵站附近,記者與一位年近50歲的摩的師傅搭訕,“去不去五羊新城?”這位司機告訴記者,他最遠只到廣州大橋,再遠一些就會有交警抓。”他向記者透露,他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而一輛電動車的成本要幾百元,“如果被抓到?jīng)]收,就等于10多天白干了”。
除了這些人流量大的繁華區(qū)域,摩的在鷺江村等城中村也大量存在。記者走訪了解到,城中村人口眾多、建筑繁密,出租車和公交車都難以進入,輕便的摩的擅長在小巷內(nèi)左右穿梭,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而在一些較偏僻的路段以及一些常規(guī)的公車站,也不時會有一些流動攬客的摩的經(jīng)過,他們一般開得較慢,當看到你在盯著他時,便鳴笛示意,表明自己摩的司機的身份,也同時發(fā)出了是否坐車的問詢。
殘疾人代步車載客橫行
每天早上7時,劉耀輝(化名)準時從新市一棟破舊的出租屋里出發(fā),開著殘疾人代步車來到內(nèi)環(huán)線A線火車站出口處的一座天橋下,靜靜地等著客戶的上門。
因為周邊有廣州火車站、廣東省汽車總站和廣州流花汽車站三大客流的“黃金”匯聚地,生意有時也好得出奇,“運氣好的話一天能掙300多元”。
6月27日下午2時,廣州火車站附近內(nèi)環(huán)線A線上的“殘的”如過江之鯽在車流中穿行。因為車流量巨大,行車緩慢,不少“殘的”見縫插針,在公交車輛中間左穿右插。10分鐘的時間里,記者就看到有71輛“殘的”,7輛電動車載客駛過。
“以前我坐‘殘的’被公交車撞倒,人都摔了個半死”,回憶起當時的驚魂一刻,市民張先生至今仍心有余悸。但他覺得,這些摩的有很大的生存空間:“有時公交太堵,打的又難,為了趕時間,還是少不了它們”。
現(xiàn)年45歲的劉耀輝就是讓市民張先生又恨又離不開的眾多“拉客佬”之一。
劉耀輝是廣州花都區(qū)人,2000年一場車禍導致他右腿膝蓋處殘疾。2008年,他買了一輛殘疾人代步車,加入運營載客隊伍。
盡管廣州于2007年頒布了全面禁摩令,2011年出臺的《關(guān)于加強摩托車和殘疾人車管理的通告》也明確規(guī)定“本市摩托車限行范圍內(nèi)各加油站停止給摩托車和無號牌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加油”,但這些對劉耀輝影響不大。他拿出殘疾人證說道:“因為我們是正規(guī)的殘疾人代步車”。
有了這個身份,又有很大的市場需求,“殘的”非法載客得以在廣州蔓延,并深入海珠、荔灣、芳村等老城區(qū)腹地。
“開這個車又不要營運證,也不用繳稅,交警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查車,”流花汽車站出站口附近的一位“殘的”師傅表示,寬松的環(huán)境導致一些肢體健全的人也以開“殘的”為職業(yè)。
記者調(diào)查了解到,因為現(xiàn)在殘疾人代步車都是實行“實名制”,故外來人口駕駛“殘的”主要有三個途徑,最方便的是以買斷的形式從本地殘疾人處購買,“萬一交警繳車,可以叫原來的車主將車子領(lǐng)回來!逼渌麅煞N途徑分別是從本地殘疾人那里租借和從黑市等地方購買。
“整個廣州車子(殘疾人代步車)有六七千臺,你能保證他們都不拉客?”廣州火車站公交站旁邊的一位“殘的”師傅表示,他們也都知道殘疾人代步車拉客的行為是違法的,“但是我們殘疾人也需要生活!
摩的車隊秩序井然
在2007年廣州城區(qū)禁摩行動中,廣州大學城被劃入禁摩范圍,但記者近日在大學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里的摩的生意興隆。
在地鐵大學城北站的D出口,一排燃油摩托車?吭诼放,一字排開約有20多輛。日曬雨淋,每天早上6時到晚上12時,他們都“駐守”在這兒。時值夏季,烈日當頭,車主聚集在不遠處的樹陰下納涼,等候客人到來。
這是一個相當有秩序的群體,所有的摩托車都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在他們內(nèi)部有這樣一種默認的條規(guī):有乘客要搭車,就按摩托車排列的順序出車,輪到了的車主就出動,其他車主則繼續(xù)排隊等待。
楊師傅一邊排隊等待,一邊與另一個搭客仔下起了象棋。他告訴記者,排隊的規(guī)則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結(jié)果,“不排隊的話互相爭搶就不好了,會妨礙到乘客和路人,要是打起來就更麻煩了。”
大學城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新造鎮(zhèn)小谷圍,這是一個距廣州市中心較為偏遠的小島。2007年廣州市對老八區(qū)實行的禁摩措施,并沒有對這個地方的摩托車主造成影響。家住大學城南亭村的車主吳阿伯這樣告訴記者,他干這行已有十多年。
如今,楊師傅們照常加油,照常招攬生意!叭绻痪瘉碲s,我們就跑開。但是交警很少趕我們,除非有領(lǐng)導過來,我們就要謹慎一陣子!
記者發(fā)現(xiàn),在大學城的摩的車主基本都是廣州人,亦有不少是小谷圍本地人。他們的顧客主要是大學城內(nèi)的學生,空曠寬闊、的士稀少的大學城,給了他們養(yǎng)活家人的飯碗。
楊師傅說,每個車主大概40分鐘能輪到一單活兒,平均每次5元錢,大概一天能掙100多元。
近年來,他們的摩的隊伍日漸壯大。楊師傅說,目前大學城的摩的車主有近1000人,更多的人想分這塊蛋糕。
記者了解到,從地鐵口到中山大學的大學城校區(qū),步行不到十分鐘的路程,摩的價格從以前的3元升至現(xiàn)在的5元,不少學生因此寧愿多走一段或者改乘公車,這讓摩的師傅們抱怨現(xiàn)在生意難做。
0 頂一下 | 對禁行五年后羊城摩的死灰復燃發(fā)表評論 |